Logo

写作效率工具

当前位置: 好写作网 > 句子素材

麻木不仁的意思

时间:2024-08-27   |   分类:句子素材
麻 木 不 仁 的 意 思

麻木不仁"这个词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典籍,原意指皮肤或神经失去知觉,比喻人对外界事物或感情失去反应,变得冷漠、迟钝、没有感情或道德感。以下是对“麻木不仁”的几种解释和用法:
1. **神经麻木**:形容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受伤、疾病等原因,失去了对疼痛、触觉等感觉的反应。
2. **情感麻木**:比喻人对外界的事物、情感或他人的痛苦感到无动于衷,缺乏同情心或共情能力。
3. **道德麻木**:指个人或群体在面对不正义、不道德的行为时,无动于衷,缺乏批判和抵抗能力,甚至可能参与其中。
4. **社会责任感的缺失**:形容在公共事务、社会问题上,个体或群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参与感,对社会的不公或危机视而不见。
5. **政治冷漠**:在政治活动中,表现为对政治事件、选举、政策等漠不关心的状态。
“麻木不仁”这个词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、缺乏同情心、对不公不义现象视而不见的人或群体,强调了社会责任感、同情心和参与感的缺失。

1. **神经麻木**:形容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受伤、疾病等原因,失去了对疼痛、触觉等感觉的反应。例如:“他在那次事故中严重受伤,右手的神经出现了严重损伤,整只手就像陷入了一种麻木的状态,对外界触碰没有任何感觉。”
2. **情感麻木**:比喻人对外界的事物、情感或他人的痛苦感到无动于衷,缺乏同情心或共情能力。例如:“他长期生活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,逐渐对周围人的喜悦与痛苦都显得漠不关心,变得情感麻木。”
3. **道德麻木**:指个人或群体在面对不正义、不道德的行为时,无动于衷,缺乏批判和抵抗能力,甚至可能参与其中。例如:“在那个腐败盛行的环境中,他开始变得道德麻木,对各种不法行为视而不见,甚至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。”
4. **社会责任感的缺失**:形容在公共事务、社会问题上,个体或群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参与感,对社会的不公或危机视而不见。例如:“他整天忙于个人的小圈子,对社区的垃圾问题、邻里纠纷等公共事务毫不关心,对外界的呼吁和组织的公益活动也漠不关心,完全丧失了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。”
5. **政治冷漠**:在政治活动中,表现为对政治事件、选举、政策等漠不关心的状态。例如:“尽管社会上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,但他却对此无动于衷,对政治动态的更新也不感兴趣,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冷漠。”

最新句子素材

工厂标语大全

工厂标语大全

工厂标语是用来激励员工,营造积极工作氛围,强调企业文化及安全意识的标语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厂标语例子: 1. **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** 2. **质量是企业的生命** 3. **精益求精,追求卓越** 4. **以人为本,安全至上** 5...

171 人阅读 时间:2024-08-16
教师励志座右铭简短

教师励志座右铭简短

1. "教书育人,无私奉献。" 2. "以知识为灯塔,以爱心为灯油,照亮孩子们的未来之路。" 3. "教育是点燃火焰,不是灌输蜡烛。" 4. "启迪智慧,播种希望,收获未来。" 5. "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。" 6. "教师如灯,照亮...

172 人阅读 时间:2024-08-16
劳动最光荣的名言

劳动最光荣的名言

关于“劳动最光荣”的名言是社会普遍认可和推崇的,这些名言鼓励人们尊重劳动、崇尚勤劳、珍惜劳动成果。以下是几条广为流传的关于劳动最光荣的名言: 1. “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。” - 恩格斯 2. “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。” - 马克思 3. “...

173 人阅读 时间:2024-08-16
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名句

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名句

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,是智慧的源泉。古今中外,许多杰出人物都对书籍表达过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。以下是一些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名句: 1. "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" —— 高尔基 2. "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" —— 培根 3. "读书破万...

174 人阅读 时间:2024-08-16
关于五一劳动节的诗句

关于五一劳动节的诗句

关于五一劳动节的诗句虽然不是很多,因为这个节日更偏向于主题性的庆祝和颂扬劳动精神,而不是传统的节日庆祝。然而,有些诗人和作家会用诗歌来表达对劳动、劳动者以及劳动精神的赞美和尊敬。下面是一些表达对劳动赞美与尊重的诗句,这些诗句不一定直接对应五...

175 人阅读 时间:2024-08-16
关公照镜子歇后语下一句

关公照镜子歇后语下一句

关公照镜子歇后语的下一句通常被称为谜底或者答案,这个歇后语的谜底通常是“照出自己”。所以,完整的歇后语是: 关公照镜子——照出自己。 这个歇后语的寓意是,关公(关羽)作为著名的忠义之士,当他自己照镜子时,看到的自然是自己。这个故事常用来比喻...

176 人阅读 时间:2024-08-16

Copyright @ 好写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474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