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马识途》这个故事源自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,原文如下:齐桓公将伐孤竹,因伐山戎。桓公问于管仲曰:“兵不齐,而欲伐孤竹,可乎?”管仲对曰:“不可。”桓公曰:“吾马足以行,吾士足以将之。”管仲对曰:“不可。夫孤竹远矣,今大寒,将至,是不可以行也。且夫马食块石,人食五谷,今马将食大寒之积,人将食运路之粟,而欲以此攻远国,恐士不胜其劳,马不胜其食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乃自留伐孤竹,使隰朋伐山戎,还,问于管仲曰:“隰朋其何如?”管仲对曰:“隰朋将帅以兵,固未尝胜齐桓公之马也。夫善用兵者,能使其士饱而安息,则士有余力;饥而疾进,则士必疾行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乃使隰朋率以兵,而使马食其积,于是始伐孤竹。孤竹之民,奔走告急于戎,戎人出师以救之。隰朋与之遇于狐尾山,大败之,遂定孤竹。其后,山戎之民反诉于齐,欲报隰朋之师。桓公使老马将兵,而令隰朋为参佐。老马将兵,至于狐尾山,知路而还。隰朋问老马曰:“子知路,何不早言?致令吾师陷于戎。”老马曰:“吾始之不敢言者,以年老气衰,恐得罪于君。今岁老矣,君欲吾先死,奚暇及此!吾今言之,可以免吾子之死。”隰朋感其言,而遂用之,遂得兵还。此老马识途之谓也。这段故事的大意是:齐桓公想要进攻孤竹国,但他问管仲是否准备充足,管仲认为时机并不适宜。桓公说他的马和士兵都已经准备好了,但管仲指出士兵需要时间休息和补给,马也需要消耗大量食物,而且天气寒冷,不宜长途跋涉。因此,桓公决定让隰朋去进攻孤竹国,自己留下处理其他事宜。在孤竹国的战斗中,隰朋失败,被迫请求山戎国的帮助,结果被山戎大败。山戎国随后向齐国复仇,齐桓公派老马带领士兵反击,老马因为对道路熟悉而成功带领军队回到齐国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经验丰富的老马虽然没有战斗力,但对路径的熟悉却能帮助军队完成任务。因此,“老马识途”也成为了一个成语,比喻年长者虽然行动不便,但对环境、路径的熟悉能帮助他们完成任务。
### 成语用法与例句#### 用法1:描述经验丰富的人在特定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。例句:虽然老李已经退休多年,但他对公司的历史和运营流程了如指掌,因此在处理旧业务遗留问题时,他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,简直是“老马识途”。#### 用法2:比喻老年人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例句:在这座不熟悉的城市,虽然王阿姨年纪大了,但她对地形的熟悉和记忆能力,帮助她在找路和解决突发问题上表现得游刃有余,这真是一匹“老马识途”。#### 用法3:形容某人对某个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应用。例句:李教授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在古文献解读领域的研究深入,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和应用,就像是“老马识途”一样,指引着后辈们的学术探索。#### 创作一个例子在一个遥远的古代王国中,一位年迈的智者,以其非凡的记忆力和对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,被国王赋予了一个特别的任务——确保国家的重要档案库安全。这位智者,就像“老马识途”中的老马一样,不仅知道每一个档案的位置,还能记住每个档案的细节,确保即便在最紧急的情况下,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。他的存在,为国家的安全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,成为了一个传奇,象征着经验、智慧与路径的熟知。
在教育领域中,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一种常见的做法。以下是一些关于感谢老师的七字顺口溜,这些作品简洁而富有情感,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: 1. **教诲如春风,师恩深似海。** 2. **三尺讲台,培育万千才。** 3. **传道解惑...
1. 您的教诲,我铭记于心。 2. 您的智慧,照亮我前行的路。 3. 您的辛勤付出,是我们成功的基石。 4. 您的指导,让我找到了自我价值。 5. 您的教学方式,让我受益终生。 6. 您的严谨与热情,激励我们不断向前。 7. 您用知识的火种...
列出100句经典穿透人心的名言并非易事,因为每个人对于“经典”和“穿透人心”的定义可能都不相同。名言之所以能穿透人心,往往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、情感共鸣或智慧启迪。以下是一些广为人知且深具影响力的经典名言,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,涵盖...
古人的诗词里,雨是情感的载体,是自然的写照,是生活的映射。雨,或细腻,或狂野,或温柔,或激昂,都能触动诗人的灵感。以下是一些描绘雨的古诗句: 1. **杜甫《春夜喜雨》**: 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 此诗描绘了春夜之雨的细腻与...
关于优美文章摘抄,这里为您展示一些经典的段落,供您欣赏和借鉴。请注意,每段文字的来源和原文链接已被省略,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,我将按照题材分类进行呈现。 ### 自然之美 1. **山川湖海的赞歌**: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...
关于优秀的段落摘抄,这里为您列举一些经典片段,这些段落通常因为文笔优美、思想深刻或情感真挚而被人们所喜爱。请注意,以下片段来自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作者,它们风格各异,展现了人类对生活的多样理解和感悟: 1. **《活着》- 余华**:“人是为...
Copyright @ 好写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474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