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马识途》这个故事源自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,原文如下:齐桓公将伐孤竹,因伐山戎。桓公问于管仲曰:“兵不齐,而欲伐孤竹,可乎?”管仲对曰:“不可。”桓公曰:“吾马足以行,吾士足以将之。”管仲对曰:“不可。夫孤竹远矣,今大寒,将至,是不可以行也。且夫马食块石,人食五谷,今马将食大寒之积,人将食运路之粟,而欲以此攻远国,恐士不胜其劳,马不胜其食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乃自留伐孤竹,使隰朋伐山戎,还,问于管仲曰:“隰朋其何如?”管仲对曰:“隰朋将帅以兵,固未尝胜齐桓公之马也。夫善用兵者,能使其士饱而安息,则士有余力;饥而疾进,则士必疾行。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乃使隰朋率以兵,而使马食其积,于是始伐孤竹。孤竹之民,奔走告急于戎,戎人出师以救之。隰朋与之遇于狐尾山,大败之,遂定孤竹。其后,山戎之民反诉于齐,欲报隰朋之师。桓公使老马将兵,而令隰朋为参佐。老马将兵,至于狐尾山,知路而还。隰朋问老马曰:“子知路,何不早言?致令吾师陷于戎。”老马曰:“吾始之不敢言者,以年老气衰,恐得罪于君。今岁老矣,君欲吾先死,奚暇及此!吾今言之,可以免吾子之死。”隰朋感其言,而遂用之,遂得兵还。此老马识途之谓也。这段故事的大意是:齐桓公想要进攻孤竹国,但他问管仲是否准备充足,管仲认为时机并不适宜。桓公说他的马和士兵都已经准备好了,但管仲指出士兵需要时间休息和补给,马也需要消耗大量食物,而且天气寒冷,不宜长途跋涉。因此,桓公决定让隰朋去进攻孤竹国,自己留下处理其他事宜。在孤竹国的战斗中,隰朋失败,被迫请求山戎国的帮助,结果被山戎大败。山戎国随后向齐国复仇,齐桓公派老马带领士兵反击,老马因为对道路熟悉而成功带领军队回到齐国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经验丰富的老马虽然没有战斗力,但对路径的熟悉却能帮助军队完成任务。因此,“老马识途”也成为了一个成语,比喻年长者虽然行动不便,但对环境、路径的熟悉能帮助他们完成任务。
### 成语用法与例句#### 用法1:描述经验丰富的人在特定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。例句:虽然老李已经退休多年,但他对公司的历史和运营流程了如指掌,因此在处理旧业务遗留问题时,他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,简直是“老马识途”。#### 用法2:比喻老年人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例句:在这座不熟悉的城市,虽然王阿姨年纪大了,但她对地形的熟悉和记忆能力,帮助她在找路和解决突发问题上表现得游刃有余,这真是一匹“老马识途”。#### 用法3:形容某人对某个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应用。例句:李教授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在古文献解读领域的研究深入,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和应用,就像是“老马识途”一样,指引着后辈们的学术探索。#### 创作一个例子在一个遥远的古代王国中,一位年迈的智者,以其非凡的记忆力和对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,被国王赋予了一个特别的任务——确保国家的重要档案库安全。这位智者,就像“老马识途”中的老马一样,不仅知道每一个档案的位置,还能记住每个档案的细节,确保即便在最紧急的情况下,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。他的存在,为国家的安全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,成为了一个传奇,象征着经验、智慧与路径的熟知。
关于树立理想的名言是一个广泛的话题,涉及到众多的哲学、文学、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表达。以下是不同来源和领域的名言,以激励人们树立和追求理想: 1. **中国古语**: - “志当存高远。” —— 《诸葛亮诫子书》 - “有志者,事竟...
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非常丰富,它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、过程和带来的价值。以下是部分精选的名言: 1. 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” —— 高尔基 2. 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 —— 杜甫 3. “阅读是人类智慧的源泉。” —— ...
佛家经典中的禅语和诗句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,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: 1. **《金刚经》**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这句话强调了无常与空性的观念,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过去或未来,而应专注于当下。 2. **《心经...
佛经是佛教经典,蕴含深邃的智慧和哲理,其中的名句经典语录广为流传,以下列举部分著名的佛经语录: 1.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 2. 《金刚经》:“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,宁为多...
饶雪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,以青春文学著称,其作品情感深刻,语言风格细腻,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。以下是饶雪漫的一些经典语录: 1. "如果世界上有魔法,我希望每一双哭泣的眼睛都能被轻轻擦拭,让世界变得温柔一点。" 2. "每个人都是一...
成语是中国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,它们简洁而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成语及其典故,每条都包含一个成语和简短的背景信息: 1. **画蛇添足**: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,描述了一个人画完蛇后觉得不够完美,于是给蛇添上脚...
Copyright @ 好写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474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