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杨修者,年十四岁,亦有父名,先负重名。修聪察智敏,自为孝子,时人咸异焉。2. 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3. 愿陛下矜悯愚诚,听臣微志,庶刘侥幸,保卒余年。4. 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笃;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5.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童。6. 而刘夙婴疾病,常在床蓐,臣侍汤药,未曾废离。7. 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8. 我本无家更安往,故乡无此好湖山。9. 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10. 无乃尔是过与?11. 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12.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。13. 猛虎至尽肉已残,饥猴亦见皮将完。14. 勾践栖于会稽之上,乃号令于三军曰:“寡人与士卒同饥寒,且人有不แรง母弱之恩。15. 子路愠见曰:“有是哉,子之不知者何也?16. 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,天下可运于掌。17. 尸位素餐者,速行求退,以责后效。18.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,凡在故老,犹蒙矜育。19.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20. 臣之辛苦,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,皇天后土,实所共鉴。
1. 出处:《三国演义》用法:描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孝顺品质。创作:杨修十四岁便以其聪慧和孝顺为人所知,人们都对他感到惊叹。2. 出处:曹操《短歌行》用法:比喻山的高大和海的深邃。创作:山岳无尽,海深不可测,比喻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无止境的。3. 出处:曹操《求救表》用法:表达皇帝的同情和接纳。创作:我恳请皇帝能对我表示怜悯和接纳,让我完成微小的心愿。4. 出处:《出师表》用法:表达臣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。创作:我想要接受皇上的命令,但我的妹妹病情严重,而想顺从我的心意,却又不允许。5. 出处:《陈情表》用法:描绘家庭的困境。创作:我家族中没有亲戚可以依靠,家中也没有能照顾门户的儿童。6. 出处:《陈情表》用法:描述病人的无助和关系的紧密。创作:我的妹妹从小就生病,常常卧床不起,我一直陪在她身边照顾她。7. 出处:《陈情表》用法:表达自己的不幸遭遇。创作:我从小就遭遇不幸,早年就遭受了各种灾难。8. 出处:元代传媒人杨慎的《临江仙》用法:形容对家乡湖山的喜爱。创作:我虽然无家可归,但这里的湖山比我的故乡还要美丽。9. 出处:《桃花源记》用法:形容迷失方向的状况。创作:我原本想找到之前记下的标记,但最后却迷失了方向。10. 出处:《王熙凤》用法:表达对别人的批评。创作:这恐怕要怪你自己的错误吧?11. 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用法:描述治国之道。创作:作为君主,你要居于天下人之上的居所,站在天下人之中的位置,行走在天下人之上。12. 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用法:提出以孝为中心的治国理念。创作:我朝以孝作为治国的中心思想,对所有有年老体弱的,都应抱着仁爱之心。13. 出处:《庄子·养生主》用法:描述猛虎和饿猴的状况。创作:猛虎的肉已经被吃完了,而饿猴的皮也快被剥光了。14. 出处:《史记·勾践世家》用法:描述勾践的坚定决心。创作:勾践在会稽山上发出决心,他和士兵们一样饥饿和寒冷,他深感到人有母亲和子女的恩情。15. 出处:《论语·阳货》用法:形容子路的不悦。创作:子路看到这种情况,十分不悦,质问孔子,这是为什么呢?
1. 曾几何时,我还在为这份工作烦恼,但现在我非常满意。 2. 曾几何时,他对音乐一窍不通,但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家。 3. 曾几何时,我还没开始写作,但现在我已经写了好几本书。 4. 曾几何时,她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,现在她已经是电影界...
1. 他的性格简单直接,胸无城府,和孩子们在一起总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善意。 2. 与他相处,你不会感到一丝防备,因为他就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。 3. 虽然表面看起来他的生活平淡无奇,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胸无城府,内心充满热情和创意。 4. 他...
《菜根谭》是中国明代的一部哲学、处世、生活指南书籍,作者是洪应明,书中的内容融合了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的智慧,以精炼的语言,深邃的思想,对人生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智慧的点评。以下列出《菜根谭》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及其简要赏析: 1. **“...
1. "回忆起那四年的小学时光,就像一杯醇香的咖啡,苦中带甜,每一次回望,都让人心头一暖。" 2. "感谢那些年,我们一同走过的日子,笑过,哭过,努力过,现在,是时候对这段美好时光说声再见,迎接新的挑战了。" 3. "亲爱的小学,你不仅教会...
1. "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" - 孔子 2. 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" - 孔子 3. "尊敬师长,勤学好问,是学生应有的品质。" - 无名 4. "老师就像一盏...
尊师重教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,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者的敬意。以下是一些体现尊师的名言警句: 1. 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 - 《师说》 2. “天地君亲师,师为四维之一。” - 《孝经》 3. 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 - ...
Copyright @ 好写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47452号-1